在這一探訪華夏始祖的靈魂之旅,主要影像顯示采用了5臺科視Roadster S+20K
20000ANSI流明的高性能投影機:其中三臺側立放置,拼接融合成一個15米*7.5米的畫面投射到背投軟幕上,投影機放置的位置是舞臺的最末端,末端有一個斜坡,投影機放在斜坡后面靠下的位置隱藏安裝。支架高約2米,都是裝在單獨制作的吊籠里,為的是方便調整姿態和便于投影機散熱。
使用的是0.67廣角鏡頭;舞臺前方,位于二層看臺的最前沿擺放兩臺投影機,拼接融合出18米*7.5米畫面,使用1.8-2.6標準鏡頭,投射在半透紗幕上。從而,視頻的幻影疊加,將靜謐的宇宙蒼穹、斑斕的萬物眾生、傷懷的萬物凋零,以及女媧煉石補天等一系列場景營造得惟妙惟肖,極具視覺震撼力。
三臺20000ANSI流明科視投影機側立放置于舞臺的最末端,拼接融合成一個15米*7.5米的畫面投射到背投軟幕上,作為舞臺主背景。舞臺前方,位于二層看臺的最前沿擺放兩臺20000ANSI流明科視投影機投影機,拼接融合出18米*7.5米畫面,投射在半透紗幕上。
民間舞、古典舞、爵士舞、現代舞,以及儺戲元素的面具舞、威亞、雜技、武術等元素即興交織,與多媒體互動呈現,非常有新意。
據悉,該劇除了序與尾聲之外,總體分為“創世”、“生命”、“水火”、“補天”四幕。以女媧與伏羲的愛情為主線貫穿整個舞劇,講述了女媧與伏羲在一片混沌中創世,隨著伏羲開天化作日月、星辰、風云、草木、河流等萬物之后,女媧在悲痛中,以伏羲愛的力量為支撐,不僅創造了人世間的生命,還帶領人們克服萬難,使生命得以生存與繁衍的故事。在舞蹈語匯方面,運用民間舞、古典舞、爵士舞、現代舞,甚至蘊含儺戲元素的面具舞、威亞、雜技、武術等元素也糅合到了群舞中,淋漓盡致的即興交織與多媒體的互動呈現,非常有新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