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投影之窗-2021精彩影像案例寫真-原創】
北京,歷經8朝的古都不僅在歲月的流逝中見證了文明的興衰,更留下了值得被銘記的歷史印跡。時至今日,一條深植于北京人心中的“城市中軸線”依舊車水馬龍、人聲鼎沸,也正是這一條由鼓樓延伸而出,貫穿南北的城市印記,讓北京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固守在“皇城根兒”下面兒。
然而,隨著數字科技的發展,本就快節奏的生活又添了一份時髦的科技感,這老北京的記憶雖未曾忘卻,卻也漸漸歸于平淡。但我們怎可如此?有幸的是,在科技遍布世界的當下,總不乏有心之人。一場影像科技與“北京中軸線”文化交匯的盛宴正上演在首鋼創意園“國際創憶館”。
步入館內,伴隨一首趙雷的《鼓樓》細觀大小屏幕內歷史中的“中軸線們”,感受歲月變遷下這道歷史印跡歷經的——更迭的文化、不變的情懷。
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言,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源于中軸線,而它也不僅劃定了北京恢弘大氣的城市格局,更彰顯了“皇城根兒”下北京人的那股“局氣”。

深入展廳之中,我立時便傾心于這如夢似幻的場景。乍看之下,這是一場別開生面的光影秀,但細一看,這變幻的光影中無不承載著文化的韻味。

16臺投影機的光線為這個并不寬廣的黑暗空間染上迷幻的色彩,更展現了富有濃厚文化色彩的畫面。壁上星空中的日晷、廊中顯現的天干地支,再到星宿肅立,計時碑漏等畫面盡收眼底,還未聽講述便已沉醉于由這“城市中軸線”綿延而出的時間長河中。
視線移轉,場中巨幅的弧面透明屏上“講述”起了中軸線的“經年往事”……中國人夜觀天象,將星空分列為“三垣二十八星宿”,紫薇星宿位列中央,是為地垣,“中”之概念由此而生。而斗轉星移的變化,最早孕育出了時間的概念,來源于自然的光、重力、水亦被用來記錄和表達時間,日晷、碑漏應運而生。
隨著元大都的建立,第一座用于號令全城的報時鐘鼓樓屹立在了城市的中心,“時間”與“空間”的感知在此交融。隨著時間的演變,明清北京城市規模不斷向北延伸,由鼓樓始,形成了綿長7.8公里的中軸線。

貫穿南北的軸線延展出完整的城市體系以及脈絡,北京壯美的秩序因此而生,綿延至今。
影像科技作為被賦予時代科技感的載體,它的融入不僅讓我們第一時間融入色彩的沉浸體驗,全身心地感受文化的沁潤,更讓我們突破時空桎梏,在咫尺之內便可領略綿延數公里乃至體會上下千年的中軸線的“前世今生”。這不僅是科技與文化結合的美之盛宴,更是以新時代的科技力量對應被萬眾所銘記的歷史文化的最好詮釋。
移步二樓,在眾多以“中軸線”為IP衍生出的文化周邊產品琳瑯滿目,不得不說,在下層觀之那及恢弘氣勢與科技美感的視覺盛宴之后,我心中油然而生對“中軸線”這一詞匯意義的喜愛,旋即看到這些文化IP產品,內心購買的沖動不免強烈。細想之下,這不也正是影像科技對文化IP的強勢再創造能力所在么。
除去光影秀場,影像科技與“中軸線文化”的聯系仍緊密不減。戴上VR設備,將隨著語音講述進行為期7分鐘的“鼓樓眺望”。置身于鼓樓之內,歷史長河中對“時間”的概念匯聚其中。日晷、碑漏的由來、典故近在耳畔。而立于鼓樓觀景臺之上,延伸的中軸線全貌一覽無遺。面對景山萬春亭,東觀天壇、南鑼鼓巷,西觀什剎海、煙袋斜街,歷史名城;文化風貌,盡收眼底。
此一行本為體會現代科技與歷史文化交匯而去,然至此后,不僅得償所愿,更心有所獲。
觀畢不禁感嘆:平時觀影像表達之物稀松平常,不覺震撼,但當其與內心深藏的文化感觸相結合時竟能爆發出如此強的魄力,不僅將自身對與內容展示的實力盡顯,更加劇了文化元素愈加生動的表現,這不僅只是創造了平時常掛在嘴邊的沉浸感,更創造出了強大共鳴感。
此情此景,致使我亦“隨波逐流”,于館內留書:“現代光影與歷史文化之交匯,美不勝收,大愛北京!”
|